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智库动态 >

优化地方智库建设的动力机制

时间: 2017-09-01 16:40 来源: 点击:
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热潮中,一些国字号智库和众多地方智库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地方智库间的差距仍很明显。据《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发布的中国智库影响力排名,入选前100名的9家地方党政智库和14家地方科研院所平均排名均在70位以后,可谓表现一般。
  

优化地方智库建设的动力机制

2017年08月30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热潮中,一些国字号智库和众多地方智库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地方智库间的差距仍很明显。据《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发布的中国智库影响力排名,入选前100名的9家地方党政智库和14家地方科研院所平均排名均在70位以后,可谓表现一般,亟须提升质量。

地方智库建设存在短板

当前地方智库建设存在短板的原因有四个:一是地方智库缺乏特色,“特色立库”的理念和能力都需要加强。地方智库固然也要研究世界大势、国家大事,但是更要在大格局下研究地方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情先办好,拿出良策推动地方发展。二是地方政府对智库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许多地方政府“官气”太重,仍然喜欢撇开智库做决策,制约了智库研究优势瞄准政府决策的靶向整合;不少地方政府往往眼睛向上盯着国字号智库专家,渴望“高人”指点迷津,而将地方智库认作自己的下属机构,视为见识不如自己的一帮“小矮人”;对地方智库发展建设的吸纳不充分,智库建设的官方经费投入不够;智库间、智库与党政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还没有全面有效运转起来,信息壁垒依然存在。三是人才问题依然困扰地方智库发展。很多地方智库依托于社科院、党校、高校建立,科研人员和教师们仍然习惯于传统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科研方式,习惯追求纯学术研究,对智库的问题导向性、决策导向性缺乏充分认识和研究动力;地方智库的人才梯队建设薄弱,智库人才的成长空间还没有打开。四是现行的人才激励考核制度束缚了地方智库的发展。一些地区和系统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制度没有及时将智库成果的形式纳入其中,对于研究人员出国(境)、调研、经费报销等的制度要求还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因此,加快地方智库发展,形成充满活力、注重质量的良性发展态势,需要构建“双动力”机制,即地方智库的内部驱动力和地方政府的外部牵引力。

地方智库应当练好三大内功

从内部驱动力的角度看,地方智库应当练好三大内功:第一,树立“特色立库”理念,提升“特色立库”能力。“特色立库”理念是地方智库内部驱动力中的精神动力,而精神是不能“缺钙”的,“缺钙”就得“软骨病”,“缺钙”就不能担重担。地方智库不能自我矮化,而要提高站位,增强自信,提升能力。整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个体在整体中具有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地方智库在突出地方区位优势、发掘地方区位优势方面不仅责无旁贷,而且无可替代,角色重要。第二,建立有利地方智库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智库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当前发展较好的地方智库,无一不是受益于长期的人才培育和储备。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智库通过聘请知名专家来提高智库影响力和成果质量。但是,从长远计,地方智库的发展必须有自己高水平的智库人才作支撑。地方智库本身要制定明晰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人才的本土化和个性化培养,地方智库首先要为地方发展服务,因此,地方智库人才除了要有相当的理论功底、具备政策研究能力之外,还要熟悉省情、市情,在此基础上兼具全局意识和世界眼光。可以设立智库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投入大,见效相对较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魄力,在资金使用上实行“普遍浇灌”和“重点培育”相结合,普遍提高智库从业者的收入和课题经费资助标准,重点奖励研究成果突出的专家。打开智库学者的发展空间,鼓励年轻学者继续深造,开展跨学科学习;创造条件丰富学者阅历,提供国内外考察调研、到党政机关挂职锻炼的机会。当然,这些方面也需要地方政府积极作为。第三,优化智库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当前,智库特别是官方智库的研究人员还是要通过现有职称评聘体系考核来获得职称晋升,而以学术成果、教学质量为主要指标的职称评聘体系已经无法全面衡量智库研究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不能适应新型智库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完善现有职称评聘体系,将领导批示、资政建议的采用和转化、研究报告、接受媒体采访、社会课题等成果形式纳入职称评价体系,以体现应用对策研究成果的价值。加快建立适应本地区智库发展水平的智库研究人员评价体系,以适应决策咨询需要的研究成果为核心,以品德、职业道德、知识结构、研究能力为基本要素,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智库研究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在各类成果奖的评选中,对应用对策成果给予应有的重视。当然,所有这些都需要由地方主管部门牵头推动。

政府为地方智库发展引航

从外部牵引力的角度看,地方政府应当为地方智库发展引航。

首先,要增强学者对智库专家角色的认同感。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高洁的品性,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者和智库管理者应该加以善待和保护,宽容对待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环境。引导专家、学者加深对智库研究工作的认识:智库所从事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政策的阐释宣传,而是基于学术积累和社会发展实际所提出的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服务地方发展、服务民生,是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同时,智库研究也需要付诸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社会转化、服务社会公众所获得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同样是对其研究能力的肯定。

其次,构建地方智库与党政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是地方智库的重要职能,也是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有力支持。这种天然的联系,对地方智库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协作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地方智库与地方政府要建立平等互信的工作关系,在科学与政策的对话中两者的地位应是平等的,要纠正地方政府居高临下的官本位思想,减少权力对智库专家的不当干预,赋予智库专家更多的参与权、话语权,从根本上提高咨政建言的建设性和有效性;借鉴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制度,建立政府部门对智库专家建议的回复、采纳机制。打破部门利益的壁垒,建立智库与党政部门间合理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通过定期信息通报、政库联合调研、在线数据共享、座谈研讨等形式完善“信息资源供给侧”,以有效的信息供给保证智库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个别部门设置的信息壁垒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利益考虑,为此应以成果共享推动信息共享,智库专家在公开发表或向上级报送的研究成果中应体现相关部门的贡献,通过对其劳动的肯定,促进政库信息共享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推进。

最后,要完善地方智库建设资金保障机制。财政状况不好的地方政府也应当站位高一些,保证对智库的持续投入。当然,也可以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地方智库建设的机制。对智库的资金保障不能只停留在规划里,要将智库发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完善智库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资源储备丰富的现代化资料库、信息库、数据库。以项目为载体,面向社会开展课题招标,对中标课题或委托项目给予经费支持;以成果质量为导向,按照成果的实际影响和效果来实施奖励和资助,为了避免研究的“趋利性”,激发研究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要加大后期资助的力度和数量,对于没有纳入政府委托和招标但“切实管用”的成果给予奖励性资助。改善智库资金管理,落实中央关于科研经费改革的精神,提高专家人力资源成本支出在项目经费中的比重。

总之,通过内挖潜力,外增引力,形成合力,中国的地方智库将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相关热词搜索: 习近平  产业  林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