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智库动态 >

大国智库“走出去”打造影响力

时间: 2015-08-18 12:02 来源: 点击: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将智库发展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4年,国内智库更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浪潮。对于中国智库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中国网观点中国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政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将智库发展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迄今为止中央最高领导专门就智库建设做出的最为明确、内涵最为丰富的一次重要批示,也是继十八大报告里明确提出“发挥思想库作用”后中央对智库建设更深层次的阐释和表态。2014年,国内智库更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浪潮。

对于中国智库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中国网观点中国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信息资料室主任冯钺

中国网:请您介绍下目前中国智库机构的现状。

冯钺:国内智库比较有名、比较权威的是社科院,其它的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下面的一些部门也不错,另外,北大、清华里面也有一些类似智库的机构。再者,是民间智库,如国经中心、察哈尔学会,都算挺好的智库。察哈尔学会的主席是韩方明,他们背后也有很好的支持,主要是聚集在城市外交上。还有王文为执行副院长的重阳金融研究院也不错。

智库并不一定要去分为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我认为应该按照他们的作用来区分。不论官方还是民间,只要智库提交的研究报告、资讯政策和对策建议能够卓有成效,能够对国家战略及社会发展、对改革开放的总体发展步骤有效,就是好的智库,而不一定以官方或民间为唯一的划分标准。假如官方智库满足不了上述要求,就不一定是好智库。

社科院也在转型。过去社科院更多的是像一个学术机构,而最近十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化,客观现实对社科院的要求越来越高,社科院也在随之改变自己。换言之,客观现实对智库的要求都是越来越高了,智库不仅要关注文学、历史、考古这类学术上的基础理论,而且要有一种能够预测的能力。如美国兰德公司,在我们抗美援朝之前,它就预测到中国会介入朝鲜战争,这个预测对于他们是很有价值的,当然在这个预测背后,他们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所以,智库的预测能力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远比50年代复杂,因此对智库的要求也日渐提高,除了预测能力之外,还要求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提出对策的能力。对策中应该有好几套方案,一套方案,两套方案,三套方案,还有上策、中策、下策等。这都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网:与官方智库相比,较为活跃的是民间或半官方性质的智库,比如人大重阳、察哈尔、国经中心等智库机构,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活动多、反应快,同时与媒体的关系很好,这个对比就可以延伸到智库的“独立性”。民间智库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它们提出的观点或是意见能否被官方思想市场采纳?而官方智库会不会在工作中缺少动力?就像您刚才说的,官方智库是不是会停滞在学术研究的阶段?

冯钺:这个不一定这么看,官方智库动力不一定少,民间智库也有它的优势。有的民间智库因为建立不久而有压力,这种压力会转化为动力;另外,民间智库比较善于跟媒体打交道,因为很多民间智库的成员出身于媒体。

智库开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智库首先要开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把它的想法策略传播出去,还要直接给政府内部提供各种各样的研究报告,还有一些不涉及机密的报告提供给媒体、发布给社会。此外,智库还应该到政府部门做政策咨询。美国智库在这方面就很典型,美国的智库经常到国会做一些政策咨询,当然它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针对一个事进行热点咨询。很多情况下,它咨询的内容就会变成政策、甚至变成法规,这样,美国智库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国其实也一样。另外,民间智库举办活动很多,其实社科院各个研究所每天也都在办各种会议,也非常多。社科院对网络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它一方面要举办很多会议,另一方面要发出有质量的声音来,只要不涉密,它的会议和研究报告可以更广泛地向外传播、扩大影响,还是要多请一些媒体。

中国网:李克强总理访问英国期间在英国智库做了演讲,这就起到了智库外交的作用,英国智库在外交重大事件上角色比较重要,中国智库想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多影响力,你觉得哪些方面可以加强一下?

冯钺:美国有一个排名,亚洲最大最强是社科院,好像排在第15位。

中国网:前100位里中国有6个,社科院排在第一位。

冯钺:有6个跟中国现在国际地位还是有点不太相称的,应该还有更多,而且名次应该更靠前一点。这个跟时间发展也有关系,毕竟咱们在这个领域和美国不一样,美国大概从一九一几年就开始建立智库了,他们的智库历史是比较长的,我们是经过十年“文革”以后改革开放,意识到建立智库的必要性,这需要慢慢的一个认识过程,最近一二十年才提到这个问题。加上社科院本身雄厚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基础,它向智库转型是有优势的,这个就涉及到什么样的人适合做智库的学者。

我们过去有点过于唯学历了,唯学历就有点问题。习近平主席最近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打破唯学历。从这个角度考虑,智库的研究人员不应是单纯搞纯学术的人。当然,理论基础的支撑很必要,不管你这个理论基础怎么获得的,你是大学里获得的,还是自己实践当中获得的还是自学获得的,你一定要有理论基础做支撑。

但是光有理论基础还不够,还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这又包含两个方面。就中国今天的具体形势来说,在国际上各国之间都要相互交往,在相互交往中我们有一个感触,就是只做理论研究就会与现实脱节。过去我们研究中国的政治问题,研究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书多得简直汗牛充栋,国际上书也多得很。后来发现搞这些理论研究可不是光研究理论,这样会跟现实很脱节,包括我们自身过去都有这个问题。后来,大概是七八年前,随着社科院强调要加强国情调研、加强实践,要多“走出去、请进来”,中央也是如此提倡的,提倡实践的必要性,大家的思想和观念都有一些改变。

“走出去、请进来”也不简单。“请进来”是指要让海外的智库、跟中国问题有关的学者,包括他们的国会议员、政府官员、政治家、媒体记者等,要将他们请进来,要让他们来了解中国。当然这涉及到保密安全的问题,不能盲目地请进来,而要讲究具体的方式。走出去是对我们自己来说,要到国际上实践。只有更好地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反观自己、理解中国问题。所以,要成为一个好的智库研究人员,第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论基础,第二要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两方面,首先要有好的国际视野,其次要了解中国自己的国情。

怎么了解中国国情呢?举个例子,假如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考上大学了,我直接进国家机关工作了,我就了解国情了吗?那可不一定,学生时期了解的国情和参加工作以后通过、实践了解到的国情是不一样的,感受、看法都不一样。所以这就强调在国内的社会实践、实际调研,这也是很重要的。

国内的实际调研不光是到大学、政府机关或学校里开座谈会,还要到实地考察和研究。所以,社会实践要将比较好的国内经验和比较好的国际视野结合起来。

另外,我们跟海外智库交往时发现,一个好的智库人员还要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交往能力很重要,为什么美国和日本、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协调行动能力很强?除了他们在西方的价值观、西方的整体利益上一致之外,他们智库之间的交往是很多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目前做的还不够。美国几大智库,如布鲁金斯学会、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胡福研究所、兰德公司,它们每年和西方国家及日本互访、交流、开会等活动,包括人员的私下交往都是很多的。

人毕竟是高级动物,是有感情的。相互之间如果不交往,大家就容易隔阂。当年周总理在南京、重庆、武汉做统一战线工作的时候,所有人包括国民党都佩服他。周总理不会因为对方是反共分子就拒绝交往。我们也不能因为害怕受到危险人物的影响而拒绝交往,因为这个人很坏,大家都不理他,你越不理他,这些工作就别人做去了。首先你怕别人影响你,这是你自己示弱的一个表现,心里没有底气的时候才会觉得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当时我党最大限度地团结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我党胜利的三大法宝,就是武装斗争、组织建设和统一战线。统战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与智库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智库交往很重要,在智库交往中要把中国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在国际交往中会逐渐增多彼此的了解,会形成一种融洽感,容易打交道。

中国网:所以我们还要加强跟其他智库的交流。

冯钺:不光加强跟智库的交流,各个领域层面都应该交流。

包括社科院本身有一些访问团到国外各处去访问,昨天新闻报道西藏藏学代表团到国外访问,过去就是经常社科院派一些学者或者派一些人带团去世界各国向大家传播真实的西藏,这样会逐渐收到一些效果。而如果我们不走出去做这样的工作,就只能任凭国外的势力传播谣言了。

中国网:赵启正老师说这就是公共外交的体现,对外交往中,你做了什么就会给人造成什么样的印象。

冯钺:是。传播有各种手段,这个手段要花最少的经费,起到最大的效果。我们智库本身还要有实力、有影响力,才能有机会与外国智库交往。美国跟中国智库交往,也要看这个智库是不是能把意见写成报告还是转变成政策,如果做不到我跟你交往干什么呢,美国人也是看菜下单的。他要求你这个智库本身有影响力,国内现在有影响力的也就几家,美国也一样。

中国网:去年全球智库报告上说中国有426家智库,但是智库的名单很难找到,目前国内有对智库明确的界定吗?

冯钺:智库要有一个自己的目标,能否称得上是智库,关键要看自己的作为。根据公开的资料,在美国智库的资金来源中,政府投入是很少的,基本上是公司、企业及个人捐赠。所以有人说中国要发展民间智库,此话不错。官方智库因为受政府资助,所以肯定为政府说话,这种话表面一听好像是对的,但实际上没有意义。因为民间智库的资金来源于企业等,投资方就要求智库的有效性。当然,这虽然涉及到独立性的问题,但独立性都是相对的,不管怎样独立,国家利益都要放在第一位。美国的智库也是一样的,不管是接受谁的资助,肯定美国利益是第一条。

中国网:并不是他接受谁的钱就替谁说话了,没有独立性的,而是看他做的事是什么。

冯钺: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你拿了我的钱,我们机构的钱,出的报告层次很低,就不会再给你资助了,智库学者压力也是很大的。

中国网:如果社科院这种是政府出钱的话,他就得为中国发展做贡献,反倒更加有独立性。

冯钺:我不认为官方智库没有独立性,官方智库更有独立性,官方就代表国家的利益。美国也是一样,美国也有很多人说他们国会里面不代表他们,美国国会的支持率,信任度,有一个最新的统计是7%,这个网上都可以查到。所以我觉得中国官方智库它的独立性反而是更强的,不容易受某一种势力的支配。

官方智库与民间智库有各自的作用,不是互相冲突的,关键是智库能够做好,能否跟上时代的节奏。

中国网:您觉得智库的发展目前是不是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空间还会有多广大?如果向传统智库转型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冯钺: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又多,相对也复杂。智库分为几个层级,一个是国家级层面的,这种智库要为中国的发展做贡献,要对国际形势做出预测,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同时我们还有省市,每个省市都要有自己的发展,但总体是在我们整个国家的大的方向之下。有一些具体的地方,各省千差万别,东部、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差别很大,不可能都采取一个套路,在总的原则一样的情况下,各省要有自己的发展特色。那么,这就需要各省自己的研究机构、自己的社科院提供咨询。有些省也很注重自己省内的社科院、高校里的研究所。

省一级的智库,因为长期在当地、更了解当地情况,如民情、社情、官情、政情、经济情况,所以它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来说,尤其是发展上的问题,往往更有针对性,这对地方发展更有利。

所以说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智库还是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不光要看到国家层面,国家层面毕竟能够承担这个任务比较少,算上各个省和地区的智库,数量就很多。有些地区和省份这方面可能刚刚起步,这就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所以要建设智库,不论官方智库还是民间智库,都要综合考虑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要具体到某一个地区的发展。

中国网:比如说长江经济带或者丝绸之路。

冯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它既是国家层面的也是地区层面的,是两个结合的,一定是在国家大的战略和整体发展方向下,具体怎么做还是要依靠地方的智库。当然这个不是说地方智库做好了国家智库就可以忽视,而是国家智库也要经常到各地调研、给他们提出一些建议。所以要结合起来,而不是隔离、对冲的。

中国网:智库主要研究时政、经济、外交等领域,像文化、民族这些东西是否在智库研究的范围内?

冯钺:应该区分文化外交与智库外交。文化外交向全世界传播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孔子学院,它的作用很大,但是它和智库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传播中国文化,去教外国人学汉语,而汉语又很难学,常说“教育从娃娃抓起”,当然我们让外国人学汉语也可以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他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慢慢培养他的情感。

不过并不是说都一定有情感的,知华派不一定是亲华派,这是需要时间的,这是长期的战略,长远工作。而智库相对来说它发挥的作用就比较高层次了。美国智库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与日本和台湾的交往特别多。别看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可美国与台湾的交往程度还是大于我们。美国特别在台湾问题上,有一个历史发展脉络,从解放前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到改革开放后,它也有一个发展脉络。相比之下,我们跟美国的交往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中国网:中纪委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组长、院党组成员张英伟,10日在近代史研究所作报告时指出,社科院内的意识形态存在“四大问题”,包括“每逢敏感时期,进行不法的勾连活动”,“接受境外势力点对点的渗透”等。您对这件事怎么看?

冯钺:这是点对点,极少数,如果普遍存在这种情况还得了,那是极少数人身上发生的事情。社科院研究人员这么多,个别的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够代表整个主流,就像习总书记说的,主流是好的,个别人身上有问题只能代表个人,个别人不负责任发表一些言论,不能代表社科院。

如果单位没有给你这个授权,我也代表不了社科院,我只是代表个人。实际上除非有正式的书面授权,否则代表不了所在单位。

西方、美国、日本他们对你的渗透确实是很厉害的,是普遍存在的,我觉得绝大部分人在这方面是不会出问题的,出问题的是极个别人。我们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中国的地位也变了,中国老百姓、官员、学者、军人,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包括对自己的认识也变了。不像在80年代,那时候我们看国外是什么感觉?不用说看美国,就是看香港都觉得像天堂一样。而现在再看,还有这种感觉吗?那时候可能很容易受海外的诱惑,很多人出国不归,而现在回来的人更多了。所以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都变了,我们的底气应该更足了。

中国网:上海社科院出了2013中国智库报告,还有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经常对中国智库发展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国内有没有对智库的研究项目?

冯钺: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智库应该怎么去开展工作,工作对象是谁。

中国智库要进行分类、分领域、分层次,这很必要。

我刚才说的几条,智库对智库,重要的智库对重要的智库,大国智库对大国智库。

李克强总理到英国,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还有皇家战略研究所两个智库合办一个会议,请别国的首脑来发表讲话,这是第一次,所以他也很重视。比如说像社科院,它是中国最重要的智库,这是毫无疑问的,它就应该加强跟英国皇家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皇家战略研究所,以及美国五大智库之间的交往,而不仅仅是我们派几个访问学者到那儿。智库交流是不方便通过官方沟通的一个渠道,外交通过智库来进行,这叫双轨制,第二管道。这个话是有道理的。

因为外交场合中,外交官非常重要,它是最核心的,一切以官方外交来决定,正因为他特别重要,一旦到了正式的场合,外交官谈的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改就很难了,因为完全代表国家政府立场的。谈判有时候很坦率,实际上很激烈,就像这一次香格里拉,王冠中副总参谋长水平很高,连续讲那么多,当场回击美日对我们的挑衅,事后哈格尔说中国人讲得很坦率,到我们驻地举行双边会见。很坦率实际上就是很激烈。

智库交流不具备完全的官方身份,是比较随意、自由一些的,弹性也比较大、比较灵活,你可以通过这些场合把双方互相交流的信息、互相了解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为政府的决策、国家的决策提供另一个层次、另一个领域的信息。

中国网:为什么李克强总理访问英国的行程中,要面向智库做了重要演讲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冯钺:智库很重要,李总理去访问,总要发表演讲。过去演讲一般去商会,去影响经济界,现在我们意识到不光要影响经济,也要影响能够影响这个国家进行决策的机构。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2012年的时候美国国务院邀请中国学者观摩美国总统大选。过去大家认为中国影响力扩大了,就是中国商品打遍全世界,所有地方都是中国制造,这个80年代就有,而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影响力扩大了?举例来说,我们在观摩大选的时候,刚好十八大新一届政治局常委亮相那天,中午我们在一个很小的餐馆里吃饭,吃完饭我们准备往外走,餐馆老板娘是泰国人,是移民到的美国,她在门口说了一句话把我们吸引住了。她说你们哪儿来的,我们说是中国人,她说你们有一个新主席习近平。后来我们就跟她聊了一会儿。

出门之后我们就在谈论,什么是影响力扩大了?这就是中国影响力扩大了:连一个在美国的外国移民都知道中国现在有了一个新领导人叫习近平,而不是只有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才知道。不光是中国的产品走遍世界了,而是中国真正影响到很多很多人了。80年代中国开党代会的时候,美国的报纸很少讲中国的事。

中国网:现在中国发什么事都能够上头条,美国各种报纸的头条。

冯钺:是,这就是你影响力真正扩大了。

 
 
 

相关热词搜索: 习近平  产业  林毅夫